接口模块
机顶盒的主要接口
本章主要介绍了机顶盒的各种接口,包括 CVBS、RJ45、RS232、S端子、YPbPr、HDMI、RF、Scart、SPDIF以及USB等。
RS232(串口)
EIA-RS-232C
RS232,即推荐标准232(recommend standard 232), 这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(EIA)制定的一种异步串行物理接口标准。 其全称为“EIA-RS-232C”。
EIA-RS-232C | |
缩写 | 描述 |
EIA |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|
RS | 推荐标准(Recommended Standard) |
232 | 标识号 |
C | RS232的最新一次修改(1969),还有RS232B、RS232A |
RS232可以用来做什么

RS232可以连接两台电脑,使这两台电脑进行通信。如两台电脑用户进行实时聊天,或一台电脑向另一台传送文件。

RS232可以连接电脑与单片机,使电脑和单片机进行通信。使用电脑控制单片机进行AD采样,单片机会将结果反馈给电脑。

RS232可以连接两个单片机,使这两个单片机之间进行通信。CDMA模块向GPS模块请求位置信息并接收和显示。
RS232有什么特性
距离
最远距离为50英尺
双向
双向传输,全双工通讯,20kbps
负逻辑
采用负逻辑传输数据量
RS232接口的结构是怎样的

RS232接口的结构 | |||||
引脚 | 缩写 | 描述 | 引脚 | 缩写 | 描述 |
1 | CD | 载波检测 | 6 | DSR | 通讯设备就绪 |
2 | RXD | 接收数据 | 7 | RTS | 请求发送 |
3 | TXD | 发送数据 | 8 | CTS | 允许发送 |
4 | DTR | 数据终端就绪 | 9 | RI | 响铃指示器 |
5 | GND | 信号地 |
RS232的标准连线法

当A端的设备准备好后,发出DTR(数据设备就绪)信号, 传至B端的RI(响铃)和DSR(通讯设备就绪)。 这样,只要A准备好(DTR),B端就会产生呼叫(RI)并准备好(DSR)。
注意到A端的RTS(请求发送)、CTS(允许发送)和B端的CD(载波检测)连在一起, 则说明A一旦请求发送(RTS)将立即得到允许(CTS), 并使B端检测到载波信号(CD)。 A端的TXD与B端的RXD相连,A发送,B接收。
RS232的简化连线法

原来RTS和CTS是用来询问和回答是否可以传输数据。 但在这种连接方式下,就成了纯粹告诉对方自己是否可以进行通讯。 此时RTS和DTR都可以用来对数据流进行控制。
A端的DTR(数据设备就绪)发出信号, 当B端准备好后,B端的DTR(数据设备就绪)向A端的DSR(通讯设备就绪)发出信号。 接下来就可以通过RTS(请求发送)和DTR(允许发送)来控制通信。
RS232只有9针的型号吗
RS232的应用举例(Java软件层代码)
代码 | 说明 |
CommPortIdentifier s = CommPortIdentifier.getPortIdentifier(“COM2”); | // 获取COM识别号s:识别号为COM2 |
SerialPort port = (SerialPort) s.open(“Read”, 30); | // 打开COM2口:只读方式、等待30秒 |
port.setSerialPortParams( | // 配置串口属性 |
1200, | // 波特率(Baud Rate)为1200 |
8, | // 数据位(Data Bits)为8位 |
1, | // 停止位(Stop Bits) |
0 | // 奇偶校验(Parity) |
); | // 配置完毕 |
// …… | // 其他操作 |
注意到这里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属性:COM口,波特率,数据位,停止位,校验位;其他还有回调函数等的设置。 |
机顶盒的RS232接口有什么用
升级
通过串口连接电脑和机顶盒进行机顶盒的升级
调试
开发阶段对机顶盒调试;提供电路工作情况
网口RJ45
网卡接口RJ45
RJ45网卡接口类型
RJ45网线插头的线序
RJ45两种线序使用场景
制作一条网线
这里以B线序为例,我们平时使用的路由器、电脑接口都可按此线序。
USB
Universal Serial BUS(通用串行总线)
USB的优势
使用方便
热插拔:不需要重复“关机-插拔设备-开机”;即插即用:驱动程序和应用软件可以自动启动,无需用户干预,不需要用户配置硬件。
标准统一
不同于串并口繁杂的标准,使用USB的设备都遵循相同的标准;这样在使用USB的外设时,可以更加便捷,兼容性好
连接设备多
可以连接多个设备。 PC上有多个USB接口,每个接口还可以作为USB HUB再同时连接多个设备使用 ( 注:最高可连接至 127 个设备 )
高传输速率
USB2.0接口的最高传输率目前可达48Mb/s,比串口快了整整400倍,比并口也快了四十多倍。
独立供电
USB接口提供了内置电源。USB电源能向低压设备提供5V的电源,新的设备就不需要专门的交流电源。
支持多媒体
提供对电话的两路数据支持,可支持异步以及等时数据传输,使电话可与PC集成,共享语音邮件及其它特性。
USB的不同型号
USB的引脚
USB的接口通信
USB协议的版本
USB 1.0 | USB 1.1 | USB 2.0 | USB 3.0 | |
最大传输速率 | 1.5Mbps(192KB/s) | 12Mbps(1.5MB/s) | 480Mbps(60MB/s) | 5Gbps(640MB/s) |
速率 | 低速(Low-Speed) | 全速(Full-Speed) | 高速(High-speed) | 超速(Super-Speed) |
最大输出电流 | 500mA | 500mA | 500mA | 900mA |
推出时间 | 1996年1月 | 1998年9月 | 2000年4月 | 2008年11月 |
机顶盒的USB接口
RF射频
radio frequency,RF射频接口
俗称有线电视接口, 它是最早的播放设备连接方式, 是视频信号(CVBS)和音频信号(Audio)混合编码。
早期使用模拟电视信号的时候,通过RF接口来连接信号源和模拟电视;现在使用数字电视信号,则是使用RF接口连接信号源和数字电视机顶盒。
RF接口特点
传输信号
- 模拟信号(视音频混合)
- 数字信号(TS流)
- 模拟信号 + 数字信号
布局
- 传输距离远
- 只需要一根线,美观简易
- 布线完备
RF接口和高频头
布局

SCART
俗称“扫把头”

欧洲大部分音视频设备, 它有多组Scart接口, female(孔),21芯插座, 具有视频输入输出、隔行RGB输入、伴音输入输出、s端子输入等信号。 上图中,右侧红框内的接口即为SCART接口。
SCART引脚图

多组SCART
第一组
两个用于识别信号的管脚:
8脚 - 视频/射频信号模式选择
16脚 - RGB/视频信号选择
引脚 | 信号 |
1 | 右声道伴音输出信号 |
2 | 右声道伴音输入信号 |
3 | 左声道伴音输出信号 |
4 | 伴音信号地 |
5 | 蓝色信号地 |
6 | 左声道伴音输入信号 |
7 | 蓝色输入信号 |
8 | CVBS/射频信号模式选择 |
9 | 绿色信号地 |
10 | 悬空 |
11 | 绿色输入信号 |
12 | 悬空 |
13 | 红色信号地 |
14 | 地 |
15 | 红色输入信号 |
16 | RGB/CVBS信号选择 |
17 | 输入输出视频信号地 |
18 | RGB/CVBS信号选择地 |
19 | 射频输出信号 |
20 | CVBS输入信号 |
21 | 公用地(外壳) |
RGB/CVBS信号
第二组
无识别信号,根据实际信号手动切换OSD;一般包含了视频/亮度信号输入和色度信号输入等
引脚 | 信号 |
1 | 右声道伴音输出信号 |
2 | 右声道伴音输入信号 |
3 | 左声道伴音输出信号 |
4 | 伴音信号地 |
5 | 蓝色信号地 |
6 | 左声道伴音输入信号 |
7 | —— |
8 | 视频/射频信号模式选择 |
9 | 通用地 |
10 | 悬空 |
11 | —— |
12 | 悬空 |
13 | 色度信号地 |
14 | 地 |
15 | 色度输入信号 |
16 | —— |
17 | 视频亮度信号地 |
18 | —— |
19 | 射频输出信号 |
20 | 视频/亮度输入信号 |
21 | 通用地(外壳) |
亮度-色度信号
第三组
如果包含第三路Scart接口,则大致与第一组Scart接口的定义相同,只是将射频输出更改为监视器输出。
引脚 | 信号 |
1 | 右声道伴音输出信号 |
2 | 右声道伴音输入信号 |
3 | 左声道伴音输出信号 |
4 | 伴音信号地 |
5 | 蓝色信号地 |
6 | 左声道伴音输入信号 |
7 | 蓝色输入信号 |
8 | 视频射频信号模式选择 |
9 | 绿色信号地 |
10 | 悬空 |
11 | 绿色输入信号 |
12 | 悬空 |
13 | 红色信号地 |
14 | 地 |
15 | 红色输入信号 |
16 | RGB/视频信号选择 |
17 | 输入输出视频信号地 |
18 | RGB/视频信号选择地 |
19 | 监视器输出信号 |
20 | 视频输入信号 |
21 | 公用地(外壳) |
监视器
SCART接口的操作要求
CVBS
composite video broadcast signal,复合视频接口

它是一种模拟波形, 包含色差,亮度,同步信号, 是第一代视频显示输出方式,CVBS可以连接机顶盒和电视机。上图中,黄色的接口即为CVBS接口。
CVBS特点
信号质量
通过CVBS传输电视信号的质量。传输的图像质量相对射频电视广播信号要好一些,但相对其它视频信号还是比较差的。
制式
复合视频信号有不同的制式。由于行频、场频与色度信号的编码方式不同复合视频信号又有PAL、NTSC、SECAM制式之分。
CVBS内容拓展
S端子
Separate Video

S端子, 即S-Video,其全称是Separate Video,或称“独立视讯端子”将视频数据分成两个单独的讯号(光亮度和色度)模拟视频讯号的接口。 S端子(常见型)实际上是一种五芯接口,由两路视频亮度信号、两路视频色度信号和一路公共屏蔽地线共五条芯线组成。 它 将亮度和色度分离传输,避免了相互干扰,其最大分辨率为1024 x 768。
S端子的种类介绍
S端子针脚定义
- ①有部分显卡7针s端子与标准不一样 查看
- ②7针接口即能分离出一路4针标准S端子信号,又能分离出一路标准的AV视频信号。
- ③7针的S-Video接口可以直接使用4针S端子线,不必另行购买连接线。
- ④9针S-Video端口把7针的下部的空档位变成了2个针脚位而已。 只要显卡色差输出针脚定义规范,无论是7针还是9针的S端子都可以使用 ATI9针S端子转色差线 输出色差,因为标准色差输出针脚都在上部。
- ⑤S端子线为单根多芯结构,长度一般在3M之内,最长不能超过5M
S端子的工作原理
S端子的优势
解决信号重叠
两种讯号分开,使光亮度的讯号有更大的带宽,从而解决了讯号重叠的问题
传送更多讯息
由于分开传输,影像讯号转送更多的讯息,图像在低失真的情况下,原画再生
提高清晰度
同AV 接口相比,无需光亮色分离和解码,避免了图像失真,提高图像清晰度
S端子的不足
品质不足
品质上而言,S-Video是component讯号中最差的一种,远不如其他更为复杂的component影像讯号(如RGB)
兼容性差
S-Video与更高阶component影像的差别在于,讯号合为一条讯号进行传送,色度的讯号须先编码,而且NTSC、PAL或SECAM等影像讯号透过S-Video进行传送时皆有不同的编码方式。所以为了使讯号间达到完全兼容性,必须兼顾S-Video接头与色度编码方式两者的兼容性。
YPbPr
色差分量接口

它是传输视频信号的接口,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-770.2a标准, 包含了亮度信号+蓝色差信号+红色差信号, 图像质量高于CVBS和S端子
YPbPr的各路信号
YPBPR三路信号是如何工作的

三路信号需要同步,彼此相差5ns内。
详情参看 YPbPr模拟分量视频信号接口
YPbPr与S端子的区别
清晰度更高
YPbPr端口将模拟信号Y、PB、PR分开,使用三条独立电缆传输,其清晰度有更好的提高。
避免图像失真
YPbPr多传输PB、PR两种信号,避免了两路色差混合解码并再次分离的过程,避免图像失真。
信号互不干扰
YPbPr用三条线缆独立传输,并且每条线缆都采用了很好的屏蔽措施,保证了信号间在传输之间互不产生干扰。
HDMI
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,HDMI
HDMI有什么优势
易用性
- 接口体积小
- 传输距离远(15米)
- 只需要一根线即可
高智能
- 自动配置
- 自动为显示器输送合适格式
- 双向通信
高质量
- 无需A/D和D/A转换,无损失
- 消除分量视频中柔和度和拖尾现象
- 1080p视频尤为明显
版权保护
- 宽带数字内容保护(HDCP)
- 防止未经授权复制
- “撤销密钥”应对密钥或算法破解
其他优势
- 满足1080P的分辨率
- 支持DVD Audio等数字音频格式
- 支持八声道96kHz或立体声192kHz
HDMI有哪些型号
类型A | 类型B | 类型C | 类型D | |
图片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应用场合 | 平板电视或视频设备 | 专业场合 | 小设备,应用范围很小 | 便携和车载设备 |
特点 | 最常见,现在几乎都使用这种 | 极罕见,带宽很大 | 尺寸小,比A型小了1/3 | 最新类型,尺寸更小 |
尺寸 | 19针,宽13.90mm,厚4.45mm | 29针,宽21.30mm | 19针,宽10.42mm,厚2.4mm | 近似与miniUSB |
本章小结
Summary
本章资料是我在2013年入职康佳集团前收集、入职后整理的资料, 这次整理资料特地把这些资料纳入管理。
参考文档
References
# | 文档名称 | 作者 |
1 | 接口模块知识点收集 | 林晓州、莫敦悦、曲宝玲、陈双民、赵宇翔 |
版本信息
Version Information
# | 发布日期 | 版本 | 更新内容 | 作者 | 审核 |
1 | 2016年03月01日 | V1.0 | 整合资料 | 林晓州 | —— |